◎以茶生善

作者:凌龙 | 字数:5574
  ◎以茶生善

  一杯清茶也可以如是**,使人对**有更清净的向往,在爱恨炽烈的现代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然而,我们若要了解真爱,并要进入人生更深刻的本质,就非使心情如茶般青翠、水样清明不可,可叹的是,现代人喝惯了浓烈的忧欢之酒,愈来愈少人懂得茶青水清的滋味了。

  ——《忧欢派对》

  林清玄先生认为,茶可以令人生出“善心”,从而达到参禅的新境界。

  《庄子·至乐》中说:“具大牢以为善。”善即“膳”义。也就是说要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多数人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的。“善”本身是一种思想上的判定结果,随着主体和时间的变化,而被赋予不同的内容。

  在佛教中,对于“善”有这样的解释:“指其性安稳,能顺益此世及他世的白净法,与‘善业’相通。有时则指善业之性质,有‘道德的、正确的’意涵。此善性,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若法巧便所持,能招爱果,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论》卷十五云:‘谓安隐业说名为善。’《成唯识论》卷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此等皆显示,善不仅性安隐,且能招可爱果,顺益此世及他世。”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将善分别为十三种,即:“自性善、相属善、随逐善、发起善、第一义善、生得善、方便善、现前供养善、饶益善、引摄善、对治善、寂静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惭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种善之心所法;‘相属善’指与自性善相应的其他心所法;‘随逐善’指善法的习气;‘发起善’指所发的身、语二业之善;‘第一义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经由思维加行的任运起善;‘方便善’指闻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现前供养善’指对如来兴诸供养业;‘饶益善’指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引摄善’指以施戒等福业引摄生天之异熟,或显得涅槃之因;‘对治善’指厌坏对治、断对治等各种对治法;‘寂静善’指断尽一切烦恼的涅槃界;‘等流善’指由寂静的增上力所发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佛教认为善行是对自己有益的,对他人亦是有益的行为;是在今世好的,在来生也是好的行为。这四个条件具备,才能算是纯善的行为。

  佛教所说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种类繁多;但简单点来讲,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种,叫做“十善”。这十善法,即是十恶法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

  若再从心理上来研究分析,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种,在唯识学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内容和本质。善心、善意不是凭空在人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来的,而是由社会知识做为根据的。

  ●何所谓善

  纯善的念是哪里来的呢?纯善的意念是来自心和智慧与慈悲之开启。有许多佛弟子常常发愿说:“我要为佛教工作。”一位上师曾说这个观念是不够广大的,佛的弟子应该发愿为所有的众生工作,把自己的福德用来与众生的苦难相交换,甚至在呼气时,观想把自己拥有的善根福德随风飘送给众生,在吸气时,观想一切众生的众苦都流入我身,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纯善的境地。

  所谓的善,就是利他,就是慈悲喜舍,就是发菩提心。

  ——《纯善》

  人类关于“善”的本质、关于“善行”问题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

  “可欲之谓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善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在他们看来,善是“可欲”,就是人的**可以得到满足;这时期人们关于善的概念比早期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的满足。

  在古希腊,人们对善的认识同我们的祖先基本上是一致的。善不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还有幸福的含义。苏格拉底就认为: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他甚至将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中本来就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苏格拉底还认为:美就是善。他认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唯一东西,人们应该认识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同欧提德谟斯关于什么是善行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讨论。

  欧: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行?

  苏:盗窃、欺骗、买人当奴隶,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性?

  欧:是恶行。

  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里的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欧: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如果你的朋友准备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自杀的用具,这是恶行吗?

  欧:是善行。

  苏: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来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欺骗是恶行么?

  欧: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不仅对于不同的人,而且对以同样一种人(如对朋友),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恶行,因此,具体的有条件的善行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善行。

  在林清玄先生看来,禅宗中所指的“善”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心灵达到清茶一般单纯、无争、超越、宁静且自由的境界。

  现实中的人,总是受“趋利避害”的本性所支配。这种力量让人迷失本性,使社会、世界离我们真正向往的世界越来越远。而且使人认为,现实中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天堂,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无异(极端化的话,人的生命就是争夺,不是争夺别人,就是被别人争夺,在六道轮回中,“修罗”界就是这样,无时不刻地战争,杀人或者被杀,永无宁日),在这样的世界、人间,不知不觉被奴役、支配,而且还觉得很舒服。

  作为一个人,上天赐予我们身体,赐予我们感官,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让我们得到身体、感官带来的满足和欢乐。

  成为一个人,上天又赐予我们“自我”意识,让我们体验感情付出与收获、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让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和快乐。

  对每个人而言,身体、自我,使我们得到很多(有欢乐、有痛苦),但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和限制。蒙蔽、错误引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甘于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远离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欢乐(不是一般意义的快乐,不是由身体、自我得到满足得到的快乐)祥和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甚至我们心灵之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与恶的区别,才是最根本的区别,其它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区别。

  因为善(趋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无我,从“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摆脱身体、自我的双重枷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的有限。到达善的终极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世界是善、恶两极的,无论是善的终极、还是恶的终极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于善,终于善,也可终于恶)。

  尘世中的修炼,不只是参透这个世界的法则(参透自我、参透善恶),让心灵从身体、自我的限制中走出来,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证明、体验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整个身心远离恶的包围,进入善的圆融世界。让一个人的心灵彻底质变的过程。

  人只要有身体、自我,就会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就会有对“利”的争夺,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斗争、战争,就会分出强弱,在大部分情况下,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但有时,强的会衰败,弱的也会走向强大,所以,作为强者,有衰败的可能和危险,没有绝对的保障,而弱者,长期受强者的打压。存有积愤,所以不管强的,还是弱的,都是在“恶”的世界中体味痛苦,在佛教的“六道轮回”中万劫不复。

  而如果能对身体、自我超越的话,从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无我,趋向善的终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世界的有限,就是极乐世界,是达到了善的终极,善的全部,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能够超越空间、时间的存在。

  ●何以生善

  落叶是永远扫不干净的,这是人生里无可奈何的事,但院子的落叶也增添了庭院的美,生命的落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必试图想要过没有烦恼的、一尘不染的人生,而是要使一切生命中的飘零成为苦难历程中风情的点缀。

  ——《落叶永远扫不干净》

  前一段时间,日本江本胜博士研究水结晶。他用八、九年做一个实验,证明水——无论什么地方的水,它都能听、能看,能理解人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能够随着这些意思呈现出不同的结晶形状,在显微镜之下看到。凡是用善意表达的,结晶都非常美好;用不善的,结晶就非常难看,每一次的实验都得到这样的效果。他以此劝戒世间人:人要有善心。

  念死法门,常与劝善、行善相结合,因此就增加有道德这一味法药。

  《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二记载,孔雀王菩萨在为天众宣说念死法门时,说到这样几句话:“有生必死,能令一切恩爱别离,令人丧灭,生于畏处。或有从乐生于苦处,业绳系缚,自业所资,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于命终时,无有伴侣,唯有善业及不善业,以为同伴。所作善业,犹如父母,将至乐处。不善恶业,犹如大怨,将至地狱饿鬼畜生。以是义故,应修善业,舍离诸恶。”

  人有生,就必定有死亡,而一旦死亡,就什么也带不走,灵魂承载的只是善恶的分量。既然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那就多带些善业,少带甚至不带恶业。若在平时多做善事,到走的那一天,因为有自身道德的精神力量,心里自然会坦坦荡荡,焦虑和恐惧也会随之冲淡,真正获得解脱。

  《瑜伽师地论》卷一中也有“善心死”的说法,“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

  这是说,由生平的善业因缘,于临终之际,复习先前所学的五戒、十善、三学、六度等善法,回忆先前所做令人心安理得、喜悦轻快的善事,或者通过其他人的劝导,使他浸入善的、安祥幸福的回忆中,先是粗显的回忆,接着转为微细的回忆,然后转为无所忆念,以心安坦然的无记心命终。反过来说,有些人总是忘了还有死亡这一关,结果坏事做尽,死到临头,则悔之不及。

  《瑜伽师地论》中因此又有“不善心死”的说法:“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瞋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总之,善心死,会安乐而死,不会有极苦的感受逼迫于身,不见扰乱安乐心境的景象;恶心死,则苦恼而死,临命终时,有极重苦受逼迫于身﹐会看到各种令人恼乱的景象。此外,善心死者的面相及身相非常庄严安详,会给亲友以极大的安慰。而恶心死者的面相及身相,则有可能失去最后的尊严,甚者使家人产生同样的恐怖感。

  一切天灾人祸,个人要承受恶报,三途苦报从哪里来的,恶业变现出来的。讲到共业,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于一个世界,乃至于这世界周边其他的世界,共业所感。如果这个世界的居民一味清净,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里头什么样的灾难、众苦都没有,称之为极乐,清凉自在。

  因此要具有善心!怎样才能具有善心?林清玄先生提出了几个条件,首先就是包容。关于包容,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去河边汲水。

  这两只水桶其中一只有一道裂缝,因此农夫每次到家时,这只水桶总是会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却总是满满的。就这样,两年以来,日复一日,农夫天天从河里担回家的,只是一桶半水。

  完整无缺的桶很为自己的完美得意,而有裂缝的那只桶自然为自己身有缺陷而不能胜任工作羞愧。过了两年之后,一天在河边,有裂缝的桶终于鼓起勇气向主人开口说道:“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有裂缝,一路上都在漏水,只能担半桶水到家。”

  农夫回答它说:“你难道没有注意吗?就在我们每天走的路上,在你那一侧的路沿上开满了花,而另外的一侧却没有一朵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是漏的,于是在你的那一侧的路沿撒满了花籽。我们每天担水回家的路上,你都在给它们浇水。两年了,我经常从这路边采摘鲜花来装扮我的餐桌。要不是因为你所谓的缺陷,我怎么能有美丽的鲜花装扮我的家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好比那只有裂缝的桶,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面对他人是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像农夫一样,懂得发现对方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就如同被鲜花点缀的小屋。

  学佛人应有慈悲心,首先要学会包容,心胸豁达,就像无云的万里晴空,一片清净光明,给人们带来阳光和喜悦。包容是佛性的显现,包容是菩萨的境界。能做到包容的人,是伟大的人。心底无私的人才会把自己的生命真正地融合在别人的生命中。

  常言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念念与佛相应自然就达到佛的境界了。

  人往往是自私的,总是以我为中心,用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衡量别人,总是刨地自狱,把自己陷入烦恼不尽的夹缝中,长期下去会使自己心态失衡,产生心理疾病。

  能够做到包容的人,就不会火烧功德林。与他人和谐统一,生命才会感到充实安详。所以我们应学会包容,学会忏悔,学会无我的心态。这样去看别人处理事务就不会迷失自我。才会有一颗时刻能显现慈悲的同情心,才会爱自然,爱大众,才会获得安详和无穷的大智慧。

  如果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的能量完全恢复,都能集中了,你能够转变你的生活环境,那多自在,多美好。所以,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报土跟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说真话、说实话是平等的,完全相同。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到处看到的都是珍宝?心变的。它的纯净纯善自自然然把物质环境变成珍宝、变成庄严,就好象实验水结晶一样!极乐世界的水跟我们的水是相同的!为什么他们结晶那么好,他心地善良。

  因此,要生善行,先要包容。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