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的辉煌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
字数:2714
即便是奇迹在一夜之间便降临到自己头上的人——鲁热·德·利勒,也和其他人一样,并没有料想到自己会在那一天的夜里像一个梦游者在神明偶然降临并指引下创造出了什么。他——一个胆大的、可爱的半瓶子醋当然会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看到邀请来的高贵的客人们都在热烈地鼓掌,他们在非常礼貌地向他这位不知名的作者祝贺。他怀着一个小人物的那种小小的虚荣心,想让自己在这个小地方尽力炫耀这一小小的成就。他专门跑到咖啡馆里为亲爱的战友们献上这支新曲,他还让人手抄复本,分别送给莱茵军的军官们。在此期间,根据市长的命令和军事当局的建议,斯特拉斯堡的乐团排练了这首“莱茵军战歌”。四天过后,部队即将出发时,斯特拉斯堡国民自卫军的军乐团在市中心大广场上演奏了这支新的战斗进行曲。斯特拉斯堡的一位出版社负责人满怀着爱国**声言,他已经开始准备印发这首“莱茵军战歌”,因为这首歌曲是军队的一位部下怀着崇敬奉献给吕克内将军的。可是,在莱茵军的所有将军们中,没有哪一位将军想在行军时真正演奏并歌唱这首歌,由此看来,“前进,前进吧,祖国的好儿郎!”——这歌声只不过是那沙龙里一天的成功,如同鲁热迄今所做出的全部努力一样,这只不过是在地方上发生的一件小事,而且不久人们就会把它忘记。
然而,一个杰出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都不会被长时间埋没抑或禁锢。一件艺术作品纵然很多时候会被时间所遗忘,甚至会遭到查禁和彻底被埋葬,但是,任何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其最终都会走到无生命力东西的前面。至少有一两个月人们没有再听到这首“莱茵军战歌”。歌曲的手抄本和印刷本一直都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闲人们手里流传。不过,如果一件作品能真正激发起人们的生活战斗热情,哪怕仅仅是激起了一个人的热情,那也就足够了,因为每一种真正意义的热本身还会激发出新的创造力。处于法国另一端的马赛,6月22日在宪法之友俱乐都为出发的志愿军举行送别宴会。五百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穿着国民自卫军的新制服坐在长桌旁的,此时,那弥漫在他们中间的情绪就像4月25日晚上的斯特拉斯堡一样,只是因为马赛人所特有的那种南方气质从而变得更加热情、更加激烈、更加冲动,而且也不像在宣战的最初一小时里那样盲目虚空地说自己必胜。这些法国革命部队同那些只知道高谈阔论的将军们不同,因为他们刚从莱茵河的那边撤退回来,沿途受到民众的欢迎。此时,敌军已深深挺进侵占着法国的领土,自由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自由的事业也正处于危难之中。
宴会进行中,突然间有一个叫米勒的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将玻璃杯使劲往桌子上一放,便站起身来。在场的所有人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望着他。大家都以为他想要讲话或者致辞。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并没有讲话,而是用力挥动着右手,同时唱起了一首新的歌。这首歌之前大家都没有听到过,谁也不知道这样一首歌是怎么传到他手里的。“前进,前进吧,祖国的好儿郎!”此时此刻,这洪亮的歌声犹如导火索引入了火药桶,情绪激荡,宛若正负相反两极的触碰产生了这耀眼的火花。所有的这些明天将要出发的年轻人,为了自由去战斗,并且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献身。这些歌词**了他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愿望,也表达了他们内心最质朴的思想。歌声的节奏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共同激奋的状态。每一节歌词都受到欢呼,他们把这首歌一遍遍唱着。慢慢地曲调已经完全成为了他们自己的旋律,他们非常激动,站起身来,将玻璃酒杯高高举起,响亮地一起合唱着副歌部分:“公民们,快武装起来!公民们,快投入战斗!”街上的人们开始好奇地拥来,他们想听一听这个咖啡馆里如此热烈地在唱些什么,最后,他们自己也不由得跟着一起歌唱。第二天,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街上哼着这首歌。他们在人群中散发新印行的歌片,当7月2日那天五百名义勇军出发时,这首战歌也就跟随着他们行进在路上了。在公路上当他们感到疲劳时,当他们前行的脚步疲弱无力时,哪怕只有一个人起头唱起这首圣歌,那动人的节拍就会给予大家新的强大力量。当军队行军穿过一座小村庄时,他们唱起这首歌,这时农民们十分惊讶,村民们非常好奇地聚集在一起,不一会便跟着他们合唱起这首歌。这首歌已经真正成为了他们的战歌。然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这首歌曲原初就是为莱茵军而作的,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这首歌出自谁的手、创作于何时,他们竟然把这首圣歌当做自己营队的圣歌,把它当做他们生和死的信条。就像那面军旗一样,这首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将要在斗志高昂的进军中把这首歌传向世界。
《马赛曲》——由鲁热创作的这首圣歌不久之后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名称,它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在巴黎。7月30日,当从马赛走来的营队由郊区进入巴黎时,他们就是用军旗和这首战歌为前导的。街上,成千上万的人早已在等待,隆重地迎接他们的到来。现在,当马赛人——五百名青年男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着这首歌,迈着同歌曲相同节奏的步伐走近时,所有的民众都在悉心倾听,马赛人唱的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美妙动听的圣歌呢?它像一阵阵号角,伴随着点点鼓声,激荡着所有民众的心弦:“公民们,快武装起来!”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以后,副歌就开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回响。那支《前进吧》的歌曲已经被人们忘却;原有的旧的进行曲和那些翻唱烂了的旧歌曲都已经被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革命已经找到了自己所渴望的声音,革命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它自己的歌。
于是,这首歌像雪崩似的迅速扩散开去,势不可挡。人们在宴会上、在剧院里甚至俱乐部里都可以听到这首圣歌在传唱,后来,在教堂里,当大家唱完感恩的赞美诗后也会唱起这首歌,不多久,它竟然取代了教堂的感恩赞美诗。仅仅在一两个月之后,《马赛曲》便已成为了全军之歌、全民之歌。法国共和国第一任军事部长赛尔旺是一位颇具慧眼的人,他意识这样一首振奋人心的无与伦比的民族战歌所蕴涵的、鼓舞斗志的力量。于是,他果断地下了一道紧急命令:马上印刷十万份歌片,并快速发散到军中所有的小队。一时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所创作的歌曲仅在两三夜之间便发行得比当时的大作家莫里哀、拉辛、伏尔泰三位的所有作品还要多。接下来的每一个节日都是用《马赛曲》来结束的,每一次战斗也都是由团队的乐队先来演奏这支自由的歌曲的。在热马普和内尔万地方有许多团队经常在发起决定性的冲锋时齐声高唱着这首战歌来进行编队。相比之下,那些敌军将领们只会用双份的犒酒去刺激自己士兵,显然这种老办法已经过时,他们则惊奇地发现,法**队里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同时高唱着这首军歌,军队阵营像怒吼的海浪冲着他们的队形而去,这首“可怕”的圣歌所产生的爆炸力量简直是无法阻挡的。眼下,这首圣歌《马赛曲》就像那长着双翅象征胜利的女神奈基,在法**队所在的战场上自由翱翔,它给无以计数的人带来热情,当然也伴随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