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万雄师

作者:新课标研究组 | 字数:8498
  B

  百万雄师

  出自宋朝张载的《庆州大顺城记》。比喻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北宋仁宗皇帝宝元二年,西夏十万大军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庆州(今甘肃庆阳)。当时北宋西北边关疏于防范,加上守关将士士气低落,所以西夏大军大败宋军后长驱直入,延州城朝夕难保。

  危难时刻,宋仁宗任命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守卫西北边防。范仲淹到达延州后,全面地检阅军队,并实行了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从当地居民中选了一批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取缔了按军阶高低出战的落后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同时团结沿边少数民族居民。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西夏多次出兵都无功而返。几年后,西夏退兵,北宋的西北边患也解除了。

  当时的文学家张载称赞道:“(大顺城)深矣如泉,高焉如山,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白云苍狗

  出自唐朝杜甫的《可叹》。意为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苍:灰白色。

  唐朝有为诗人叫王季友,他的妻子嫌他贫穷,便改嫁了。当时的很多人不明真相,以为王季友另有所爱,所以抛弃了妻子,人们纷纷指责他。杜甫了解事情的真相,写下一首名为“可叹”的诗,以此为王季友鸣不平。

  诗中这样写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意思是说,天上的白云聚成许多形状,看的人可以把它们看成各种动物,但不大一会,它们就又变成别的形状。这种事古往今来都一样,人生世间真是无奇不有!

  百尺竿头

  出自宋朝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指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一般用法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宋朝时,长沙有一位高僧名叫景岑。景岑精研佛法,能对佛法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常到各处讲经。有一天,景岑应邀到某处讲经,很多僧人都慕名前来听讲。景岑讲经完毕后,有一名僧人站起来向景岑请教听讲之中的不解之处。景岑有问必答,二人谈论的非常融洽。在谈话过程中,景岑拿出一份偈帖,他指着偈帖上的一段文字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是最高点,还需要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以此引导僧人精修佛法。

  百步穿杨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指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极其高超。

  战国时期,有位神箭手叫养由基。有个叫潘虎的人也很擅长射箭,他听说养由基的箭术十分高明,心里很不服气,便找到养由基要求一比高下。很多人听说他们要比赛射箭,都过来看热闹。

  靶子设在五十步远的地方,当中有一个小红心。潘虎射了三箭,每一箭都不偏不倚地命中红心,而且三支箭紧紧地攒在一起,箭与箭之间几乎没有间距。观看比赛的人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声。潘虎十分得意。轮到养由基上场。养由基向四周环视一番,对潘虎说:“靶子太近太大,根本比不出真本事,不如射百步以外杨柳树上的树叶吧!”说完,他叫人在百步外的一颗杨柳树的三片树叶上做了记号。之后便拉弓射箭,只听“嗖、嗖、嗖”三响,每一支箭都从小小的树叶当中穿过。围观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欢呼声响成一片。潘虎输得心服口服,对养由基佩服得五体投地。

  百折不挠

  出自汉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尉桥玄碑》。形容意志坚强,无论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屈服。挠:弯曲,比喻屈服。

  桥玄是汉灵帝时期的大臣,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在担任尚书令时,桥玄发现太中大夫盖升倚仗有灵帝为其撑腰,大肆收受贿赂,搜刮民脂民膏。桥玄上书汉灵帝要求严惩盖升。汉灵帝非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处罚盖升,反而进一步提拔盖升。桥玄异常气愤,最终向灵帝请求告病归乡。

  桥玄在京城做官时,曾有三个强盗在他家门口将他十岁的小儿子劫持,并以此为要挟,向他敲诈勒索大笔钱财。尽管阳球校尉带领军队及时赶到,将他家团团围住,但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他们对强盗们也无能为力。桥玄从外面赶到家中,了解情况后,对强盗大声斥责,并催促阳球立即将强盗逮捕。结果强盗虽无一逃脱,但他的小儿子却因此送了命。

  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写道:“桥玄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包藏祸心

  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本意是指心里藏着害人的恶意,后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心怀恶意。

  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为了不受其他国家侵略而依附于强大的楚国。

  楚国的将军公子围到郑国出使,郑国大夫公孙段提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希望用结亲的方式同楚国建立友好关系。公子围表面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心里却另有打算。

  双方约定的婚期很快就到了。迎亲时,公子围带了大批人马,打算进城夺得郑国**。郑国的大夫子产十分聪明,他识破了公子围的险恶用心,便紧闭城门,坚决不让公子围入城,并派子羽出城告诉公子围,郑国无法容纳那么多前来迎亲的人,结亲仪式将改在城外举行。

  公子围见计谋被揭穿,答复说:“我是楚国的将军,在野外举行婚礼岂不令人笑话。况且,我在临行前已经祭告祖先,如果在城外娶亲,楚国的脸面何在?”子羽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郑国虽是小国,但也不该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我们本想通过联姻得到楚国的保护,可是楚国心中却藏着不良企图,对郑国图谋不轨,我们又怎能不防备呢?”

  公子围知道郑国早有防备后,只得答应不带士兵进城。与公孙段的女儿举行结婚仪式后,公子围立刻离开了郑国。

  标新立异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原意是指提出新奇的主张,与众不同。现多用来形容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勇于革新。

  东晋时期,老庄之学盛行,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谈论老庄之学。有一位高僧名叫支道林,一次,他在白马寺与太常①[①太常:官名。太常是司掌敬奉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占卜吉凶,掌管玉帛钟鼓等文物的官员。地位十分崇高。

  ]冯怀一起谈论《庄子》。由于《庄子》曾由向秀和郭象②[②向秀和郭象:二人都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玄学家。向秀为“竹林七贤”之一。

  ]作注,二人的论断已经成为研究庄子方面的正统,因此很多人谈论庄子时都深受他们的影响。《逍遥游》公认是《庄子》中最难的一篇,支道林在谈到《逍遥游》时,提出了不同于向秀、郭象观点的解读,被认为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诠释。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汉安帝时,北方少数民族羌族部落侵犯武都郡,并把武都郡包围起来。

  汉安帝见大势不妙,急忙派虞诩领兵解救武都郡。虞诩率领大军日夜奔驰,当大军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大批羌军出现,挡住了去路。虞诩急忙下令军队停止前进,用疑兵之计造势说,朝廷援军随后就到,到时前后夹击羌军,必定要将羌军一网打尽。羌军果然中计了,兵为四路抢夺汉军粮草。虞诩见羌军兵力分散开来,就趁机冲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前进。

  虞诩命令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冲,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就问道;“兵法上说,军队每天走三十里路最安全,当年孙膑领兵作战时,用减灶的方法迷惑敌军。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加灶,行军一百里,这不符合常理啊!”

  虞诩回答说:“领兵打仗,策略要视环境而定。现在羌军人多势众,我们硬拼是不行的,只能先避其锋芒。如果不加紧行军,肯定是要被羌军追上的。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让敌人上当,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装弱小,现在我们加灶是为了装强大。”

  虞诩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羌军见汉军每天加灶,真的以为汉朝援军已经赶到,就不敢再紧追不舍了。虞诩大军因此得以安全地进入武都郡。

  后来,虞诩又凭借出色的才能,领导大军击退了羌军,武都郡之围也成功地解除了。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在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聚集二十万大军准备迎战。井陉口西面有一条百里长的狭道,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用井陉狭道困死韩信。陈余不听,说:“韩信带领几千人,奔驰千里来袭,我们根本不用把他放在眼里。”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韩信命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军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两军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军营,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其余汉军吃过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军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将韩信生擒活捉。韩信假装败逃,回到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杀向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只能向前,于是个个奋勇争先,以一敌十。战斗半日,赵军无法击败汉军。这时赵军想要退回军营,却发现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就乱了。韩信趁势反击,大败赵军,杀死陈余,俘虏赵王。战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杯弓蛇影

  出自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自己恐慌。

  主簿杜宣到县令应郴家里喝酒,墙上挂着一张弓,影子映入酒杯中,杜宣误认为酒杯里有蛇,喝下去后总感觉不对劲,回到家后觉得肚子疼,经过大夫的诊治,吃下许多药后,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几天后,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得知杜宣生病,便询问缘由。杜宣把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告诉给应郴。应郴回到家中,坐在厅堂里反复琢磨,但始终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发觉北墙上挂着的那张弓的倒影映入酒杯中,看起来很像是一条蛇。

  应郴将事情的真相告诉给杜宣。得知事情的真相,杜宣的疑虑便消失了,病也很快就好了。

  病入膏肓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便派人到秦国去请。

  医生还没到,景公恍恍惚惚地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变成两个小人在肚子里说话。

  一个说:“景公派人去秦国请那位医术高明的大夫去了。这回我们难逃了,我们该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藏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论他怎么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

  医生到来后,详细地检查景公的病情后,无奈地说道:“这个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管我如何用药也达不到那里。”

  景公听后,觉得医生说的和自己梦中的情景很相似,便说道:“你真是医术高明啊!”尽管医生没有治好他的病,但他仍然赏赐给医生很多财物。

  别开生面

  出自唐朝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指开创了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风格。生面:崭新的面貌。

  曹霸是唐代著名画家,以画人物和马著称。唐太宗十分欣赏他的技艺,经常把他召入宫中,命他当场作画,还经常赐给他很多东西。京城中的达官贵人也都十分喜欢收藏他的画作。

  曹霸曾奉玄宗之命,重新画凌烟阁内的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那些肖像原本是著名画家阎之本的大作,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斑驳难认。曹霸为了使画像恢复昔日的风采,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对照已经模糊不清的肖像仔细揣摩研究,花费了很多功夫。画好后,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人们都夸奖曹霸技艺高超。

  曹霸不但擅长画人物,也很擅长画马。有一次,玄宗让曹霸画他最喜爱的玉花骢马。

  曹霸仔细观察后,在巨大的幕布上飞快地画起来,一会儿工夫就画好了。玄宗十分满意,赐给曹霸很多金帛,还把他封为左武卫将军。

  后来,曹霸因为一件小事获罪,被贬为平民。安史之乱爆发后,曹霸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

  一次,杜甫来到成都,非常同情曹霸的不幸遭遇,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意思是说,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已失去了昔日光彩照人的色泽,多亏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拔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写作“揠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他总是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于是就跑到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高。把禾苗全部拔完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我让庄稼长高啦!”听完他的话后,他儿子赶忙跑到地里去看,结果禾苗全都枯萎了。

  逼上梁山

  出自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指被逼者到了走投无路时,便起来反抗。

  豹子头林冲武艺高强,担任北宋京都汴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的妻子张氏十分贤惠,夫妻二人恩爱无比,着实让人羡慕。

  一天,林冲与张氏到岳庙烧香。林冲兴致很好,就留下张氏与侍女,到四处走动。张氏烧过香准备回家时,被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撞见。高衙内仗着高俅的势力,经常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看到年轻貌美的张氏,高衙内顿时色心大起,妄图对张氏动手。多亏侍女机灵,及时找来林冲,才平息了一场事端。

  高衙内对张氏可谓垂涎三尺,一次没有得手岂肯善罢甘休。他又三番五次运用各种手段想得到张氏,但都因林冲的出现而没能得逞。在高俅手下做事的陆谦得知高衙内的心事,便设计加害林冲。

  林冲后来果然中计,被诬陷带刀闯入禁地白虎堂行刺,被严刑拷打后,投入大牢,随后被发配沧州。林冲在去沧州途中险些被高俅买通的解差杀死,多亏花和尚鲁智深及时出现,才保住了性命。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去看守草料场。高俅父子又派陆谦等人带兵赶到沧州,火烧草料场,企图烧死林冲。幸亏林冲出去买酒才逃过一劫。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杀了陆谦等人。此时又得知妻子为抗拒高衙内自尽身亡的消息,他心中万念俱灰,只好投奔梁山而去。

  宾至如归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客人来到这里就和回到自己家中一样。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热情、周到。

  郑国大夫子产奉国君之命出使晋国。子产带着很多礼物来到晋国后,晋平公却以向鲁襄公致哀为由,没有接见子产。子产知道晋平公故意摆架子,没有去理会,命令手下人拆掉宾馆的围墙,把带来的礼物搬到宾馆里面。

  晋平公听说这件事后,派大夫士文伯前去询问缘由。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修建宾馆是为保证客人的安全。现在你把墙拆了,客人的安全由谁负责?”

  子产回答说:“郑国按时向晋国进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接待,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放在外面。听说以前晋文公称霸天下时,自己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却把宾馆修得非常气派,宾客到晋国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虽然很忙,却能及时接见客人,使客人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如今你们的宫殿又高又大,宾馆却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接见。这不是故意为难我们吗?”

  士文伯把子产的话转告给晋平公后,晋平公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当,就立刻在宫中接见了子产,并下令把宾馆修好。

  捕风捉影

  出自《汉书·郊祀志下》。比喻说话办事没有确切的依据,或者无事生非。

  汉成帝二十岁登基,由于贪恋美色,终日**不止,导致到了四十多岁仍然没有子嗣。为求得子嗣,他听信方士之言,在长安城外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但这样做除了劳民伤财之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光禄大夫、大司农谷永认为这样做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对国家发展不利,就向汉成帝进言道:“我听说神怪迷惑不了本性清楚的人,小人蒙蔽不了明白事理的人。现在好多人以为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和长生不老的药。可是你真的要寻找,就会感觉到虚无缥缈,如同要捆住风、捉住影子一样,是很难做到的。周灵王、楚怀王和秦始皇等人,不都是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最后弄得国破人亡吗?希望您吸取教训,不要再相信那些没有品行的小人了。”

  汉成帝觉得谷永说得很对,便采纳了谷永的忠言。

  不修边幅

  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

  汉朝时,刘秀建立东汉**后,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隗嚣占据凉州,自称西州大将军;公孙述则在四川称帝。

  隗嚣想拉拢公孙述,就派投靠在自己麾下的马援到四川去与公孙述会面。马援与公孙述本是是同乡,又是发小,所以马援本以为公孙述会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接待他。可是,到了四川之后,公孙述却用非常隆重的礼节欢迎马援,在文武百官面前摆出十分威严的姿态,并把马援安排在贵宾的位置上就坐,甚至打算封马援为大将军。

  受到这种对待,马援的随从中有很多人都想要留下来,马援却对他们说:“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公孙述不但没有真诚地欢迎有才能的人的到来,和他们共商大事,反而修饰边幅,装得像木偶一样,这样的人怎能留住天下英雄?”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不寒而栗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指天不寒冷却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栗:发抖。

  汉武帝时,有个叫义纵的人担任长安县令。由于不畏权势、依法办事,所治理之地的治安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汉武帝觉得他很有才干,就把他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有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叫宁成,仗着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百姓们对他恐惧之际,甚至连进出关的官员都对他畏惧三分。义纵到南阳上任那天,宁成为了巴结义纵,带着全家人站在路边欢迎。义纵清楚宁成的为人与目的,对他不予理睬。在任期间,义纵派人彻底调查宁成家族,不久后,义纵掌握了宁成的犯罪证据,把他判了罪。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听说宁成的下场后,都吓得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来,义纵被调到定襄当太守。定襄的治安很差,义纵到任后,查到监狱中有两百人被重罪轻判,他便将那些人重新判处死刑;有两百多名家属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义纵认为他们是要为犯人开脱罪行,就把他们一同判了死刑。就这样,一天之中,有四百多人被杀。尽管那天天气并不冷,但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发抖。

  不拘一格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为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自乾隆末年起,清王朝开始急速衰败,统治层骄奢淫逸,国家吏治败坏,土地兼并逐渐达到高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样的局面激起了龚自珍的爱国热情。他面对腐败的清政府,力主改革,主张移民屯垦**,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

  他还写信给林则徐,希望禁绝**。**战争爆发前夕,龚自珍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不得不辞官归隐。他返回南方路过镇江时,看到了街上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请龚自珍写一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的大意是:中华大地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样死气沉沉的局面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受陈规束缚降生各种人才。

  不名一文

  出自《史记·佞幸列传》。形容极度贫困,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一天,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面目模糊、穿着黄衣服的人帮助他飞上了天。第二天,汉文帝看到一个人的装束、身段和自己梦中所见的那人十分相似,便把他叫来询问,得知他叫邓通。文帝又问了邓通几个问题,邓通的回答很得文帝的欢心,文帝由此便非常宠爱邓通。邓通没有什么才能,但十分善于巴结谄媚。有一次,一个算命的人给邓通相面后,对文帝说邓通将来要贫饿而死。文帝十分忧虑,就下令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允许他自己铸钱。邓通因此变得富可敌国,他铸造的钱币流通很广。。

  有一天,文帝背后生了一个毒疮,流了很多脓血,疼得难以忍受。邓通用嘴把文帝背上毒疮里的脓血吸了出来。太子来探视文帝时,文帝也要他为自己**疮上的脓血。太子很不情愿,但皇命难违,只得勉强**。因为此事,太子对邓通恨之入骨。

  文帝去世以后,太子登基继位,也就是汉景帝。景帝一上台就把邓通罢官免职,赶回老家去了。不久后,景帝又查到邓通偷盗境外铸钱,于是没收了邓通的全部财产。邓通一下子由富可敌国的大官变成成一文钱也没有的穷人,只能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一直到死去。

  不遗余力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使出所有的力量,没有丝毫保留。遗:留下。余:剩下的。

  战国时期,秦国发兵攻打赵国,秦国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将领,赵国四十万大军惨遭活埋。秦国要挟赵国割让城池,否则就要灭掉赵国。危急时刻,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

  赵王说:“我打算再增派军队到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觉得怎么样?”

  楼昌不同意赵王的意见,他提出派人到秦国求和才能让秦国撤兵。

  虞卿反对楼昌的意见,他问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的军队呢?”

  赵王回答说:“对,秦国使出所有的力量,一点儿也没有保留,看来不彻底消灭我们的军队是不会撤兵的!”

  虞卿说:“按照大王所说的,我们就是要求和,也不能派使者到秦国去。我建议派人去楚国和魏国求援。他们害怕被秦国吞并,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请求。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那么秦国就会因害怕而撤兵了。”

  赵王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派人去赵国求救,而是派人到秦国去求和。秦国当时正处于非常有利的局面,怎么可能会接受赵国求和呢?后来,秦国大举发动进攻,打得赵国只能签下非常屈辱的和约。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