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拾珠: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610
  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

  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设计迫害尤二姐,导致尤二姐把已成形的男婴流掉,在悲伤绝望中吞金自尽,被草草火化埋葬,这段故事在《红楼梦》读者中,对尤二姐的同情是一致的,对王熙凤的评价,却产生出分歧,有的觉得王熙凤实在阴狠歹毒,是她人性中黑暗面的一次大暴露,有的却觉得她在那种一夫多妻制的处境里,所作所为,也不失为一种妇女对夫权的反抗,还是有其可以理解与谅解的一面。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允许满汉通婚,《红楼梦》里出现的女性,实际上是满汉混杂的。曹雪芹所写下的故事,虽然具有明显的自叙性、自传性,但他不愿意把朝代、地域过分坐实,林黛玉进荣国府以后,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北京,多次写到炕:上炕,下炕,炕桌,一条腿跪在炕上一条腿立在地下吃饭,等等,这都是江南金陵地区不可能有的情况;写书中人物的服饰装扮,男人避免写到辫子,所有的男性角色只写到贾宝玉梳辫子,但又不是清朝法定的那种剃光前半个脑袋上头发的那种辫子;写女性角色的服装基本上全是汉族式样(清代入关后对男子发型服装有严格规定,对汉族女子的服装却基本上维持明代风格),没有旗袍、两把头、花盆底鞋等典型满族女装的描写,至于女性脚的样式,也绝少涉及,以致有的读者一直在问:林黛玉薛宝钗她们究竟是三寸金莲还是天足啊?

  要说《红楼梦》里完全没有写到女性的脚,那也不对。写“红楼二尤”的故事时,就直接写到尤三姐是小脚,她在对贾珍、贾琏的调戏实行反抗,嬉笑怒骂时,“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这说明尤氏父亲续弦所娶的尤老娘,是汉族妇女,她带来的两个“拖油瓶”女儿,从小就是裹脚的。尤二姐被王熙凤“赚入大观园”,带去见贾母,贾母戴上眼镜看完了她的手,“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这是暗写请贾母检查她的脚裹得好不好,贾母看毕摘下眼镜笑赞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所谓“齐全”就是从头到脚都中规中矩,尤二姐的“金莲”按当时标准来说,是令府里的老祖宗满意的。

  但是根据我们对《红楼梦》里诸多人物的原型研究,大体可以确定,属于“四大家族”的女性,应该都是随满俗,脚是天足,不裹脚的,这是因为“四大家族”祖上应该都是早年在关外就被满族俘虏,编入正白旗,成为包衣奴才,他们后来生下的女性,基本上是在满族文化风俗中长大成人的。林黛玉呢,比较费猜测,她母亲是“四大家族”中的女性,但父亲林如海很可能又是汉族,父母是否能形成统一意见,或让她缠足或任其天足,曹雪芹没有写,读者也就只能各随其想。

  《红楼梦》里的丫头,傻大姐是特意写到她“两只大脚”,以为鲜明特征,可见府里丫头并非都是大脚,而且丫头们互骂“小蹄子”,又讽刺不愿跑腿是“怕把脚走大了”,可见属于小脚的不少,贾宝在《芙蓉诔》里有“捉迷屏后,莲瓣无声”的句子,可见晴雯是小脚,但像鸳鸯那样的府中家生家养的世仆的后代,我们判断她是天足,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齐全孩子”尤二姐,死得很惨,一年以后,王熙凤忽然假惺惺地对贾琏说:“我因为我想着后日是尤二姐的周年,我们好了一场,虽不能别的,到底给他上个坟烧张纸,也是姊妹一场,他虽没留下个男女,也不要‘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才是。”

  “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究竟是什么意思?有解释为“稀里马虎含混了事”的。但古本《石头记》里,写王熙凤说这句话,有的本子在前头是“也要”,有的却是“也不要”。如果选择“也要”——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现在十分流行的本子,选择的就是“也要”——那么,整句话就不通了,王熙凤是故意说这个话来欺骗人,她不可能直接表明她主张对尤二姐的周年祭“含混了事”。

  曾请教过北京什刹海边的老大妈,她说那是句早年常听见她上两辈说到的俗话,应该是“前人撒土别迷了后人的眼”,意思是做事情要尽量周到,不要前人所做的事情对后人不利。录此以为红学研究者和红迷朋友们参考。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句俗语的正确说法是“前人撒土别迷了后人眼”,抛开王熙凤什么的不论,就是在今天,这话对我们不也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吗?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