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细处:推荐《红楼梦》周汝昌汇校本

作者:刘心武 | 字数:1456
  推荐《红楼梦》周汝昌汇校本

  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的周汝昌《红楼梦》汇校本,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古典文学读本。

  由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流传的过程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十八至十九世纪有手抄本,有木活字摆印本,到上世纪初有石印本,再后又有铅排本,为了便利读者阅读、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次整理、出版《红楼梦》,有供一般读者阅读的“通行本”(即封面署曹雪芹、高鹗著的一百二十回本),也有各种古本单本的排印本(有的加注释)或影印本,也出版过如俞平伯先生用几个古本互校的特色本,但一直缺少一部把现存诸多古本尽可能全部找齐,逐字逐句比较、研究、斟酌、取舍的汇校、精校的本子,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的这个经周汝昌先生在出版前再加精心厘定的汇校、精校本,补上了这个历史空缺,使全球的《红楼梦》阅读者和研究者,获得了一个弥足珍贵的《红楼梦》新版本。

  周汝昌先生开拓这项工程,是在1948年,从胡适先生那里借到古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后,立即录副,与其兄周祜昌一起,迈出第一步的。其后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风云、人生沧桑,坎坷备至,摧毁重来,周祜昌先生去世后,周汝昌女儿周伦苓又参加进来,一家两代三人,私家修书,克尽困难,终于大功告成,因最后由周汝昌先生定稿,此书汇校者只署周汝昌一人之名。

  这个汇校本,是把他们在工作期间所能搜集到的十一个古本,逐字逐句进行对比、研究,再经讨论、斟酌,选出认为是最符合或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一句,加以连缀,最后形成的一个善本。汇校中还加以必要的注释,向读者交代,为什么选这样的字、这样的词、这样的句子,以及为什么要保留某些篇章、段落。比如我们一般人所读到的“红学所”的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这个本子不是把现存古本逐一对照汇校,而是以一种古本“庚辰本”为底本加以修订的一个本子,它有优点,却也存在明显的缺憾——比如曹雪芹在全书第一回之前写的《凡例》,它只把其中很少的一点取用在第一回正文前面,用低两格的格式做一特殊处理,这样,就使得读这个本子的广大读者,不能读到完整的《凡例》,而周汇本《红楼梦》却完整地呈现出了曹雪芹写在第一回前面的《凡例》。类似的优点,周汇本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初读周汇本,因为对以往印行的通行本印象已深,往往会有惊奇甚至不解的反应:这回目、句子怎么“眼生”呀?这字怎么会是“别字”、“错字“呀?但细读细思,特别是看了周先生加的注释,就能理解,那“眼生”的回目或句子,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而有些字那么样地“不规范”,正说明曹雪芹当时创作这部白话小说时,往往不得不“借音用字”、“生造新字”,使我们懂得1919年以后的“白话文”,有一个逐步演化、规范的过程,通过读这个周汇本,也能使我们对母语文本的流变,有所憬悟,这也恰是这个周汇本的一个特色。

  周汝昌先生的学术观点,是认为曹雪芹大体写完了《红楼梦》,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八十回后还有二十八回,全书的规模是一百零八回;认为高鹗的续书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应在出版上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切割开。因此他汇校的《红楼梦》只收八十回。但为了一般读者能了解曹雪芹《红楼梦》的全貌,他将自己对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多年来进行探佚的成果,浓缩成文,附在书后,这样,就使得这个本子不仅具有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特色,也满足了一般读者希望了解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全貌的愿望。

  人民出版社所出的这个周汇本《红楼梦》,编辑精心,印装雅致,为广大的《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汇总精校本。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